來源: 91資訊
導讀: 相信很多用戶心里和筆者最早還沒有親身接觸過VR時一樣,至今仍沒有鬧清這些事情,只知道摸不到用不著的一堆“VR”消息鋪天蓋地而來……所以下面希望能夠用相對通俗的語言和大家一起弄弄清楚這個新東西。
一時之間,漫山遍野的“VR”消息不斷的噴涌而出,那么到底什么是VR?VR是不是一個新東西?VR有沒有一個統一具體的形態,像提到“智能手機”就能讓人想到“屏幕+外殼”的造型?VR跟AR兩個“R”是不是說的一個東西?相信很多用戶心里和筆者最早還沒有親身接觸過VR時一樣,至今仍沒有鬧清這些事情,只知道摸不到用不著的一堆“VR”消息鋪天蓋地而來……所以下面希望能夠用相對通俗的語言和大家一起弄弄清楚這個新東西。
先說點晦澀的,一點點而已。
VR,全稱“Virtual Reality”,中文名大家應該更熟悉一些,即“虛擬現實”。
(本質上,AR與VR有所區別。AR,全稱“Augmented Reality”,中文名“增強現實”。)
你知道嗎?VR已經“81歲”了。
早期“概念”:一般很多未來科技都是先有“概念”才有實物,比如以往電影中想象的很多東西現在都成為了顯示,類似如此。而VR也與此類似。
時間穿越回81年前--1935年,有個小說家,叫“斯坦利·溫鮑姆(Stanley G.Weinbaum)”,當然,大家可以不用管他是誰,知道后面的事就好--他寫了一部小說,而這部小說就是以眼鏡為基礎、涉及視覺、嗅覺、觸覺等全方位沉浸式體驗的虛擬現實概念,被認為是首次提出虛擬現實概念的作品。所以或許可以說這是VR概念的“始祖”(我自己說的,或許不嚴謹,大家知道這意思就好)。
第一個巨型VR出現
有了這個概念之后,經過了大約22年,VR實物終于出現了,不過當時還遠不像現在這樣“迷你”,還是一個龐然大物。
1957年,又有個人,叫莫頓·海利希(Morton Heilig),大家還是可以不用管他是誰,知道后面的事就好--他發明了Sensorama,這是第一個VR設備,后來在1962年被其申請了專利。Sensorama體積龐大、構造復雜,由震動座椅、立體聲音響、大型顯示器等部分組成,具有三維顯示及立體聲效果,能產生振動和風吹的感覺、甚至還有氣味,感覺類似于現在的4D電影體驗。據說Sensorama后來被引用到了空軍,幫助空軍以虛擬現實的方式進行模擬飛行訓練。
Sensorama設備原貌
第一個20年的空檔期
在這之后的20余年間,有很多科學家投入了VR領域的研究,但也僅限于技術研究,并沒有讓大家能夠用到的實物。所以這段基本算是VR產品的一段長長的“空檔期”(這也是我說的,如不謹慎,請諒解,理解意思即可)。
VR的一次小小爆發后夭折
1994年,日本游戲公司Sega和任天堂分別針對游戲產業而推出Sega VR-1和Virtual Boy,引起了不小轟動,但依然沒有普及,因為設備成本很高,并且在當時的環境,這似乎也過于超前了;同時其在技術上也依然面臨一些問題,以Virtual Boy為例,游戲畫面、故障等問題都不利于其發展,以至于最后使的VR的這次小小爆發遺憾以失敗告終。

當時的黑紅游戲畫面 現在看來實在是渣
第二個20年的空檔期
在任天堂之后,又是近20年(18年)的時間內,已經沒有公司敢于將VR帶入商業領域,直到……2012年Kickstarter的眾籌模式給了一個剛剛成立的公司Oculus一個機會,OculusRift募資達160萬美元,并且后來又被Facebook以20億的天價收購。Oculus直接將VR設備拉低到了300美元(約合人民幣1900余元,而同期的索尼頭戴式顯示器HMZ-T3高達6000元左右),這使得VR向大眾視野深深地走近了一步。
巨頭組團玩VR,蘋果也來湊熱鬧
自此,大小公司逐漸加入VR團隊當中,造就了當前的這波VR火熱狀態。其中包括,2014年Google發布了GoogleCardBoard,三星發布Gear VR,現在蘋果也加入了VR大軍。既然標題聊到了蘋果,不稍微多說似乎有點對不起大家。

Google CardBoard
三星Gear VR
就在這幾天,大家對蘋果加入VR的猜測終于有了點“跡象”,一款名為“View-Master”的VR頭盔悄然出現在了蘋果美國官網上,售價僅29.95美元(約合人民幣197元),View-Master是去年谷歌與全球最大的玩具公司美泰合作推出的一款VR眼鏡盒子,需要把iPhone內置其中才能體驗。目前,View-Master支持iPhone5以及之后的iPhone手機。
看來之前Financial Times報道的蘋果已組建百人的秘密團隊專門來研究虛擬現實技術也并非空穴來風。有了大家印象中從不輕易出手的蘋果的湊熱鬧,似乎讓VR這個產業變得更加有意思了。

View-Master登陸蘋果美國官網
當然,同時還有HTC(HTC Vive)、索尼(PlayStationVR)等大拿都在讓VR這個東西備受人們關注。芯片大拿方面也有高通、英特爾等在努力投資VR創業公司和提供方案。
VR快速爆發?
但是,是不是有了這些大拿的加入,VR就終于會在積累了80年之后全面爆發,并融入大眾用戶的生活呢?這就是我最早想要潑點冷水的方面(買VR概念股票的可能需要注意一下,呵呵~)。
所以這波VR熱能夠比以往幾次更加“來勢洶洶”,最重要的因素顯然是整體的環境已經為其鋪足了更多資源,包括技術發展(比如畫面渲染能力等)和其他周邊條件(可以說智能手機近幾年的飛速發展也是推動VR熱的要素之一),產品售價也越來越親民,然而依然有很多槽點,從產品體驗上講還有非常多不成熟的地方。
(如開頭的問題,有沒有一個像手機一樣的具體統一的形態讓人給VR定一個樣貌,這里并不能得到一個非常確切的答案。因為現在的VR形態比較繁雜,比如包括非常簡單的與手機結合使用的產品,類似于三星GearVR和Google Cardboard等,這種設備便攜,但畫面體驗等很有限;也有與電腦相連接的產品,類似于Oculus Rift,這種畫面非常好,沉浸感強,但移動范圍受限。而又要提到文初的話題,如大家熟知的微軟Hololens,這其實是AR,簡單來說,其與VR的區別是在現實世界的基礎上可以編輯新的畫面,應用范疇較強,研發難度也稍大一些,而VR目前來說更多的是提供各方面感受,相信經過不斷的發展,二者的結合也會更加緊密。當然,也有人將AR歸類為VR范疇。在這就不多聊了,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自己了解。)
AR:微軟Hololens
簡單舉例分享一下個人體驗過的一些VR感受,以便攜式VR為例,其對佩戴舒適度、鏡片距離、畫面的細膩程度及連接感等很多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要求,目前不同公司的產品體驗差異也有好有壞參差不齊。另外以與電腦連接的VR產品為例,個人體驗過的幾款產品都能夠提供較強的沉浸感,畫面的細膩程度及連接感也相對更出色(尤其是結合聲音體驗,比如你可以在其中看到你正站在高樓樓頂邊緣的畫面,可以清晰的看到身邊的深淵,確實會讓自己產生驚險感,沿著邊緣走動時不得不小心翼翼)。但總體來說,目前VR階段的VR產品都還難以成為讓大眾用戶產生強烈購買欲望的產品,其整體上依然停留在“概念股”階段,無論是彌補精致內容的缺失還是在不同垂直應用領域加深研發(視頻游戲、事件直播、醫療保健、房地產、零售、教育、工程和軍事等)等方面都仍需要做出更多的投入和努力。

根據高盛(goldmansachs)分析報告,預計2025年,樂觀估計,VR、AR等頭戴式顯示設備的規模會超越電視和平板電腦,而正常估計和悲觀估計都仍與電視和平板電腦存在一定差距。而相比智能手機和平板市場來說,VR和AR設備的成熟速度(這里主要以出貨量為例-下圖)遠低于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速度,以智能手機為例,在iPhone之前的智能手機同樣發展并不迅速,但仍然遠快于VR和AR設備,即便是樂觀估計,10年以后的2025年,VR和AR設備的出貨量規模依然不及智能手機2012年出貨量的一半。
高盛預測的2025年VR/AR市場規模 最上到最下藍色分別為樂觀估計、正常估計和悲觀估計
高盛對VR/AR的預計發展速度與智能手機2004-2012年和平板2010-2016年情況對比
結語
當然,我們在這里表達的并非不看好VR(和AR),而是就目前來講,VR依然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潛力是巨大的,但或許還需要多年的發展,或許10年或更多的時間以后才能具有一個非常成熟的規模,并非現在的“意識流”火爆就意味著很快能夠給大家這些大眾用戶帶來深入生活的改變。如果有一個或多個完善的標準方案建立出來,如當初智能手機的iPhone一樣,那么有可能會加速VR產業的更快速繁榮。